某日,在超市里随意逛,一不小心,转到了卖书的那一块。

因为不是周末,超市里人很少。有两个约十岁左右的小男孩,捧着书,半蹲在地上,聚精会神地看着。我推着购物车从他们身边走过,瞄了一眼他们的书。一个貌似是看的是童话,另外一个好像是漫画书。我想,现在的小朋友真幸福,想看书了,找个大超市便可以随便看。

自然而然,回想起自己小时候。

那时的我,对于课外书籍也是十分渴望的。这种渴望因为书籍的缺乏显得尤为强烈。

最开始,看的是一本叫《小蜜蜂》的杂志。方方正正的页面,彩色的画册。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神奇的碗,具体的内容已经模糊了。但记忆中,确确实实存在着这么一个关于神奇的碗的故事。

再后来,堂姐给了我一大堆课外读物。其中有一本刊物是叫《小天鹅》。里面的文章都是同龄人写的,文章中都标了小作者的学校,年级等。我曾经很羡慕那些小作者,因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上面,让大家读,他们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。而到后来,小学快毕业的时候,县里组织了一次投稿。我也满怀热情地投了一篇名为《孩子》的散文。可惜的是,在后来结集出版的读本《小荷尖尖》上,我的文章落选了。唯一让我欣慰的是,班上另外一名同学的稿件被采用了,而他文章中有我写的一小段,因此,我也分到了三块钱的稿费(95年,稿费总共11块)。这是我人生中到目前唯一的一笔稿费。

小学时,流行的刊物是《小溪流》、《少年文艺》等。这两本杂志的风格我都很喜欢。《小溪流》是月刊,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,并没有多余的钱来买这些书。于是,我总是借别人的书看。或者是拿家里的小人书给别人换。当时班上有一个同学,有《**鬼》(如胆小鬼,吝啬鬼)的一套书。我也是拿着家里不多的小人书换着看完的。同样,连环画版的《聊斋志异》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看的。书籍的贫乏让我们自己寻求另外一条路来获得,其实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案。

我自己也有几本童话书,比如《格林童话》,《365夜》。但是每一本都看过好几遍之后,便开始另觅新书。于是从家里的旧书中翻出了《故事会》《幽默大师》。那时的《故事会》还是办的不错的。开篇的笑话很经典,中间的阿P的故事连载很逗,最后的中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。刚开始我并不喜欢看《幽默大师》这类漫画。我喜欢读文章,但是有时总觉得看不懂漫画。等年龄大些时,终于可以看懂《幽默大师》这类漫画,于是也会把一本页码不全的书翻来覆去的读几遍。

初中的时候,看的更多的是小说。那时,懵懂的我们,不再相信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,而迷上上言情小说里浪漫唯美的爱情。于是,到周末的时候,宿舍8人,租好几本小说。看完了之后立马和别人交换。到后来,我可以一小时左右便看完一本100页左右的小说。其实,整个初中阶段,我并没有花钱租过小说看,一般都是蹭的茄子的书。

《读者》也是初高中阶段的一本重要的杂志。里面的很多文章很不错,后来也成了坐火车时必买的打发时间的杂志。值得一提的是,某次碰上了《读者》的原创版,文章的风格大都很清新。于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,我倾向于买原创版。

自从网络茁壮成长之后,除了在娱乐版块看看8卦,好像都找不到安安静静读书的那份心情了。那天,偶然看见这两个安安静静看书的小男孩,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只是,再怎么努力,也回不去当年了,而那份对于课外书籍的渴望,也永远只停留在当年小小的我那了。

You may also like...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